邵宁/文
经过两年的在外租房过渡,杨浦区武川路222弄的153户居民昨天开心地拿到了新房的钥匙。他们的新家是拆除重建的,就坐落在原来的小区里,每户都有了独用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这个端午节,普陀区华阴路27弄8-9号的68户居民,成套改造签约也达100%,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入住熟悉而又陌生的新家,五层楼的房子还会有新电梯。
这一个个“原地搬新家”的好消息,标志着上海旧住房改造的步伐,正不断加快。
“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在武川路222弄住了50年的卜阿姨笑得合不拢嘴,获得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没有住过这种老房子的人,或许很难理解他们的感受。两年前,我在采访中曾亲眼看到过这里的老房子:两层的砖木结构的“筒子楼”,长长的走廊昏暗脏乱,每层有十几户,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搭的简易煤气灶做饭,卫生间都是公用的,上厕所得自带马桶盖!居民们告诉我,这房子里白蚁、小蝙蝠、蟑螂、老鼠不稀奇的。这样的生活,对于今天绝大多数的上海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像这样的旧住房,上海还有不少,仅杨浦区就还有6600多户。它们有的是老式工人新村,有的是系统房,尽管有煤卫,但都是公用的;房屋质量差,早已破败不堪。但是,由于这样的老公房不属于“二级以下旧里”,且分布零星,甚至只有一两幢,因此无法纳入旧改范围,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里面居民,也因为只有100多户、几十户,而成为“沉默的少数”。
住房是民生之要。对于这类无法列入旧改但已不适宜居住的老公房,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几十户居民的民生期盼,也要及时回应。几年来,上海通过机制创新,推出了破解旧住房改造难题的一系列新举措,俗称“拆落地”的拆除重建就是其中之一。市有关部门出台了旧住房拆除重建的相关办法,鼓励各区开展试点,已有不少成功案例。2018年9月,虹口区松花江路2612弄的二层砖混结构老楼,也成功变身六层的新房,38户居民原地搬新家,每户使用面积增加了10平方米,生活质量上了几个台阶。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活,不仅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而且原来因为房屋是不成套公房,不能交易,现在可按照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办理手续,变成产权房,还可出售交易。
“原地搬新家”,折射出上海城市更新理念的重大转变——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旧住房综合改造,就属于其中的“改”的范畴。除了拆除重建,旧住房综合改造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成套改造、抽户改造,还有加层等改扩建……比如,普陀区华阴路27弄8-9号就属于成套改造。只不过,现在的成套改造比以前更完善,结合新的住宅规范和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对4层以上的楼房均加装电梯,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又如,军工路516弄129-130号是单幢的三层楼老房,有居民48户,产权为上海理工大学,厨卫合用,年久失修,低洼积水严重。杨浦区最近确定的改造方案是房屋加2层,重新分割改造,底层居民抽户安置到加层。
要让更多的老房居民“原地搬新家”,需要全市各方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首先是提供资金保障。尽管单个旧住房改造项目的资金量并不大,但对有些旧住房集中的区来说,累计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市、区在安排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时,应加大对这一类项目的支持力度。其次是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每一栋老房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而旧房改造往往“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因地制宜,依据每个基地甚至每栋楼的不同情况,为每一栋老房度身定制科学合理的方案,同时还要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益均衡,接受度更高。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maifanggushi/11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