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星空工作室、新华视点(记者:周润健)、中国天气网
海报制作:冯娟
9月21日,中秋佳节。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在连续三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后,今年中秋当天,公众可欣赏到农历八月最圆月,最圆时刻为21日7时55分。
江西省天文摄影爱好者刘浩202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五)在江苏南京阅江楼拍摄的中秋月。(本人供图)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文科普专家宋媛媛介绍说,月亮圆缺变化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周期约为29.53天,这个月中月亮最圆(即满月)的那天称为“望”。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王俊峰2019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五)在黑龙江大庆拍摄的圆月。(本人供图)
根据农历历法规定,月亮最圆时刻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农历十四的晚上,最迟可出现在农历十七的早上,农历十五、十六这两天居多,其中又以农历十六为最多,所以,民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俗语。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陈天宇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在北京拍摄的中秋月。(本人供图)
今年农历八月十五适逢“望”,因此,今年的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最圆时刻为21日7时55分。“不过,此时正值我国白天,要想看到月亮不太现实。人们可以等到日落后,夜幕降临之时,虽然中秋夜晚的月亮不是最圆,但与最圆时刻相差无几,人们用肉眼分辨不出来。”宋媛媛说。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吴鲁萍2020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五)在北京拍摄的中秋月。(本人供图)
那么,中秋当天何时赏月最佳?“日落后一个多小时。”北京市资深天文摄影爱好者王俊峰说,这是因为有地面参照物作对比,再加上低空月光受到大气层的折射和散射,月亮的颜色和形态都会和在高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这个时候的月亮,肉眼看起来会显得特别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夜时分月亮会运行到正南方天空,这时月亮的地平高度达到整夜最高。“万籁俱寂,皓月顶空照,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王俊峰说。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赵衍2018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在北京拍摄的中秋月。(本人供图)
日落后一个多小时也是给中秋圆月拍摄“写真”的好机会。“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刚刚升起的满月受到大气层和浮尘的影响,形状略扁,颜色呈古铜色,再加上地平线上建筑或远山的衬托,这个时候拍出的月亮会与众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颜色由古铜色渐渐变化为明亮的银白色,这个时候拍出的月亮又是另外一番情趣,晶莹剔透,珠圆玉润,饱满丰盈,风姿绰约。”王俊峰说。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王芷萱2018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在北京拍摄的“中秋月串像”。(本人供图)
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到2023年,连续3年,中秋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2024年中秋,又回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国天气网讯中秋佳节正确打开方式——吃月饼、赏月亮,仪式感满满。今年我国多地将在雨水中迎来中秋假期,中秋节晚上是否将错过圆月?中国天气网推出中秋赏月地图,并介绍全国十大赏月胜地赏月指数,看哪里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中秋当晚云开雾散我国大部能见皓月当空
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圆月,为什么我们老祖宗定在中秋这天赏呢?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就是说八月十五不冷不热、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正是赏月好时节。
今年中秋假期我国多地将以雨水开场,但是9月21日中秋节当天,全国大部乌云散去,中东部雨过天晴,尤其是中秋节当晚,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一直到长江中下游一带都是天气晴好,非常适宜赏月。大城市中,北京、银川、兰州、太原、石家庄、西安、郑州、济南、武汉、合肥、南京、长沙、南昌、贵阳、重庆都将是皓月当空。
在青海和甘肃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以及四川中部、云南东部和华南沿海,部分地区天空有云,可以欣赏彩云追月的美景。
而在东北的中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云层较厚,可能有降水出现,或将无缘看到今年的中秋明月。当地的小伙伴不妨和家人小聚,吃月饼,庆团圆,同样可以过个热热闹闹的中秋佳节。
国内十大赏月胜地月满纵情山水间
虽是同一轮圆月,地理位置不同,能欣赏到的景色也不尽相同。中国天气网盘点国内十大赏月胜地,高山流水配明月,别有一番风味。
山川地势高,拥有得天独厚的赏月条件,我国几大名山大川也因此成为赏月胜地。峨眉山的云雾抱月、黄山的层林邀月、庐山月照松林、崂山太清水月……各有风采。今年中秋夜这些地方多以晴朗为主,可以欣赏皓月悬挂松林间。只有峨眉山多云,也正好可以赏峨眉最有名的云中月。
天上明月高挂,池中皓月相映,下了山,最佳赏月地就是水边了。在江南水乡,有着历史悠久的赏月胜地: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杭州西湖秋水印月、苏州网师园临风赏月……今年中秋夜,江南一带天气晴好,可以静待月上柳梢,感受千年前诗人的情怀。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dcnews/11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