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龙是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新型职业农民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他曾给农机装上自动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自动作业,且作业精准度大幅提高。2018年通过推广应用这项技术,谭振龙获得了大丰收。
依靠“智慧农机”,谭振龙在他流转的近2000亩农田里将小麦、玉米、蔬菜等间作套种,每种作物的行宽精确到厘米,每块土地的复种安排精确到天,还把作物通风透光、轮作倒茬、病虫害防治等因素考虑在内,使粮食作物每亩增产10%左右,茄子、甘蓝等蔬菜产量也不同程度增加。
“去年的成功,技术创新是关键,新技术催生了新种植方式,带动生产效益提升。未来农业智能化水平必然越来越高,搞农业得把握并顺应这个趋势。”谭振龙说。
记者从宁夏农业农村厅获悉,2018年宁夏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草畜、瓜菜、枸杞、葡萄等产业也稳步发展,像谭振龙这样喜获丰收的农民很多,他们的“年终总结”亮点纷呈。
在银川市贺兰县京星农牧场,“80后”农民黎伟发出年前最后一批货,全年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种了2000多亩水稻,还养了螃蟹、鱼、虾等,没等过年就卖完了。”黎伟笑着说。
一直以来,黎伟十分看重经营模式创新。他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田改造成统一管理、标准化生产、风光秀丽的现代化农场,由企业、城市家庭等有偿认领部分土地的收获权,其余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销售,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发展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达到农场共建、成果共享的目的。
“2018年,我们的农产品销售额超过340万元,800多亩农田的收获权被客户以每亩3000元的价格认领,旅游服务收入近40万元,还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户将民居改造成民宿,旅游旺季平均每户月收入6000元左右。”黎伟说,经营模式创新让他尝到甜头,2019年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银川灵武市郝家桥镇农民杨学云的“年终总结”同样精彩。作为当地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2018年他带领100余家从事秸秆编织的小微企业取得了总销售额过亿元的佳绩。在他看来,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是成功的“秘诀”。
杨学云告诉记者,过去草编行业是小作坊式生产、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2013年,他牵头成立联合社,将经营者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与服务,目前这种模式逐渐趋于成熟。
如今,联合社实行原料统购、产品统销,在市场上掌握了一定话语权,而且在社内企业融资、财务管理、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前,不少经营者面临发展缺资金的问题,有的甚至不得不借高利贷,现在联合社帮助经营者吃透政策,解决融资难题。”杨学云说,2018年联合社帮助10家企业融资80万元。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dcnews/12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