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 大明,武大郎凭什么靠卖馒头就能住小楼?

这几天忽然想重看一下古典名著,先看了《水浒》,又看了看《金瓶梅》。感慨兰陵笑笑生的辛辣笔法,不愧为奇书。

少年时看金瓶梅,看的是色情。半大小子之间相互传阅,从纸张颜色就能找出哪张纸有料,好容易翻到了却发现不知被谁撕走半张,又急又气直想骂街。

二十年前看金瓶梅,看的是玩乐。吃喝嫖赌醉生梦死,每到饭局或歌厅都向人炫耀,瞅瞅人家西门庆那生活,那才叫享受才叫玩儿呢。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十年前看金瓶梅,看的是社会经济。官商勾结送礼盘剥,每每换算房价贵贱丫鬟多少钱一个,苦想拔步床凭什么值钱盐引怎么变现?看一遍金瓶梅感觉做了一学期的应用题。

今天再看金瓶梅,看的是人性,潘金莲的自卑敏感与自尊,泼辣狠毒与无奈;西门庆与李瓶儿那才是真爱,现实社会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应伯爵的圆滑算计,斡旋游走损人利己;陈经济、庞春梅、吴月娘、孟玉楼……

有人说整部金瓶梅里没一个好人,我同意,确实没什么好人,但要我说也没什么坏人,都是人,都是普通人罢了。兰陵笑笑生是鬼才,平静、深刻、冷酷地白描了社会画卷,凡尘世人无所谓好坏,各有各的算计,各有各的鬼胎,各有各的无奈。

人至无求品自高,人总有欲望,谁也别说谁高尚卑鄙。伪君子道貌岸然的有的是,真小人恬不知耻的也挺好,我们都是凡人,谁也违背不了人性。

一、

不过又单独地看了看《金瓶梅》里面的房价,感觉还真的挺有点儿意思,想想确实挺好玩儿的。最经常被人提及的就是房价便宜,连武大郎都能住上二层小独栋,这个梗儿在网上都传烂了。

《水浒》中没有仔细描写武大和小潘的房子,只是大概说是两层小楼,后来武松还住在楼上了。《金瓶梅》写得比较清楚,说是两层四间房,前后两个小院。而且还说了,这小楼不是买的,而是凑了十几两银子“典”来的。武大的房子在书中有参考价,就是西门庆帮常峙节买的房,同样格局,也是二间二层,售价35两。

二、

水浒和金瓶梅写的都是北宋故事,但实际上却用的是明朝的社会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货币,因为在明朝中期之前,白银在民间不是主流的通货。

宋初主要是铜钱,川陕福建用铁钱,后来发明了铁本位的交子和钱引,再后来铜本位的“关子、会子”跨境流通。元朝从忽必烈开始以纸币宝钞为主,金属币为辅,银子通过大循环也开始在民间使用。

明朝早期缺银子,所以从洪武就开始发行没有准备金的虚值宝钞,铜钱又破又少,民间虽然有胆大的使用白银,但规模很小。直到隆庆开关之后,银子才在民间普遍流通。

表面原因是万历的一条鞭法,必须用银子缴税。但背后的实际原因是,美洲陆续发现了白银矿和水银矿,开采和提炼能力大增,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中国。民间早就在大量使用了,尤其是江南地区,所以张居正只不过是在法律层面追认了这些经济行为的合法性。

不过《水浒传》里银子和钞票的描写确实有些问题,总让读者算不清币值。所以总有人怀疑此书的成书时间,作者到底是谁也就成了谜。干脆不提水浒了,只拿金瓶梅说事儿吧,虽然作者更是谜,但毕竟银价的描写是前后比较一致的。

我比较倾向于金瓶梅是屠隆写的,因为只有他的现实地位最合适,而王世贞的品级太高了。这就像莎士比亚,他到底是谁?困扰了英国和欧洲四百年。有人猜测他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化身。不可能,社会地位相差太悬殊了,就是天才也不可能完全隐藏自己现实的生活痕迹。

整本金瓶梅看下来,作者不像是塔尖儿的豪门,因为描写那些奢华生活时,隐隐带有羡慕嫉妒和意淫,和红楼梦完全两种感觉。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扯闲篇儿。

先不管这些,只说什么叫“典”?其实就是抵押,比如一套房子值35两银子,房东缺钱却又不想卖,那就把房子抵押出去,商量个抵押率,一般半价就行。再约定个期限,三年五年看着来。在此期间,房子归典房的住,还不用交房租。到期之后业主可以原价赎回,也没有利息。

总之,这就相当于抵押放贷,利息就相当于房租。这种方式自古有之,一直延续到民国。到现在,韩国租房还有这种现象,而且属于高端的租房方式,典房者是看不起普通租房者的。这种心态在金瓶梅中也被屡次描写到。所以说,作者必定是个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能体会到市井百姓的微妙心理。

三、

武大郎的房子贵不贵?

先说面积,上下四间有多大?大概也就50平米左右吧,普通民居又不是王府,十几平米一间到头了。

《金瓶梅》说得很清楚,四间房是门面、客座、床房、灶间。相当于现在的一居室,门厅客厅卧室厨房,还少了个厕所呢,当然过去都是用马桶。所以甭意淫什么独栋别墅了,这小楼也就是个Loft罢了,最多算小复式。

古代平民的房子都很小,因为实在没必要盖大了,没有可放的东西。每人衣服就一两身,一个箱子全能装下;碗筷放锅里就行;屋里除了床炕,顶多一套桌椅,其他的家具都没啥用。所以过去形容谁家很穷,用的都是家徒四壁,没东西。而现在哪怕是再穷的家庭,屋子里也都堆得满满的,放在过去都是财主。

再者,盖房在古代是大工程,砖瓦木料和人工都很贵,光运费就是天价,这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所以,除非是豪门大户,否则十多平米一间就不小了,很宽绰。

武大的房子在金瓶梅里是最便宜的,折合才9两银子一间。而西门庆给王六儿买的呢,八间房120两,15两一间。还有一套乔大户的豪宅,35间房加一排平房,还有花园,1200两,折合30多万两一间。这种房是武大根本不敢想的。这房价之间所差的就是房屋质量,还有环境配套。

四、

再说房子价格由什么决定,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武大的房子在城里的好位置,离县衙门不远,旁边还有王婆的茶馆,说明比较繁华,很方便。但决定房子价格的还有更重要的地段因素,城市。同一套房子,北京500万,小县城才几十万,这中间所差的就是城市价值。

但武大的房子在清河县,是东平府的县城。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县的地位和今天没区别,这种县城现在中国有几千个呢。

现实中的清河县属于河北邢台,那只好查查现在山东阳谷县的房价了,均价5000。那50㎡就是25万,相对于现在阳谷县普通做小买卖的来说,买套小房交个十万的首付,不是很难吧?

武大郎的房子之所以便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城市。普通小县城的房价,任何时代都没有中心城市高。也可以这么说,任何朝代,小城市的房价都不算贵。因为人员稳定,新增人口少,需求也就平稳,价格自然都差不多。价格高的都是中心城市,比如唐宋的长安洛阳和开封,加上后来的杭州,那房子都是天价,远超今天的京沪深。

如果有工夫看看唐宋八大家的诗集,肯定能总结出一个房奴吐槽语录来。为了买房,欧阳修和白居易都攒了20年,韩愈更是苦熬了30年。杜甫最惨,混到老才在成都郊区弄了个小产权破草房。苏东坡则替他爸爸还了半辈子房贷,老了为买个二手房把藏书都卖了,还借了不少钱。他弟弟苏辙还行,老早就在开封买了一套小房,不过后来为了给闺女凑嫁妆又给卖了,白折腾。到最后快死的时候,才在儿子们的催促下倾家荡产在远郊买的房,无奈被啃老。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绝对的社会精英啊,在大城市买房都这么痛苦,何况普通百姓呢。

五、

再用货币购买力算算,看武大郎的房价贵不贵?

按照《金瓶梅》的描写,郓哥一天挣三五十个钱就能养活自己和老爹,5两银子够老爹生活半年的,一年也就十多两。打工的收入略高,一年20两左右,那武大郎用35两就能买一套还是便宜啊。

明朝的白银购买力远远高于清朝,因为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物以稀为贵。以金瓶梅的时代来看,肯定是隆庆之后。那以万历前期的购买力换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3000块。普通百姓家庭年收入一般在25两左右,五口之家可以达到温饱。像郓哥儿,每月挣三千多块钱,将够他和老爹凑合活着的。

以此计算,武大郎的房子总价也就10万出头,每㎡2000多块钱,确实不贵。这说明什么?说明明朝小县城的房子只是房价,也就是主要是建安费,地价非常低。城里的地价甚至低于农村土地,因为农地能种粮食,收入是确定值。而县城里挣钱比种地困难多了,土地反倒不值钱。

这和今天的情况完全相反,现在的进城农民,即便是要饭都能活下去,但在古代却非常难。尤其是明朝,户籍制度就牢牢限制了人员流动,原始的工商业想赚钱更是难上加难。别相信课本上写的,扯淡的资本主义萌芽,那都是当年为了迎合马克思理论而生搬硬套的,就跟所谓封建社会的概念一样。

还得看普通人家能攒下多少钱。在明朝,光吃粮食每人每年就要二两银子。五口之家再算上油盐酱醋,一半多收入就都吃了,这还没敢吃肉呢。甚至在1978年之前,普通百姓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60-70%左右,再加上必须的布匹器具什么的,几乎没有结余,不借债就算好事,拿什么买房?

如果不是潘金莲卖了首饰,武大郎连典房的十几两银子都凑不出来。而郓哥儿呢,每月挣一两,不吃不喝的话不到三年就能买房,但他和老爹真能不吃不喝吗,刨去吃喝还能剩多少?百姓们不傻,都知道买房好,但实在是买不起啊。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小城市的房子确实不贵,但也不是普通人能轻易买的起的,因为能攒下的钱太少。

六、

明朝小县城的房子不贵,那大城市呢,北京呢?其实也不算贵,毕竟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明清两朝是皇权专制的顶峰时期,人员流动性仅次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民想要进城定居难于上青天。

而且农民也没有进城的欲望,干嘛要进城,要饭吗?现在进城是为了挣钱,打工或经商挣钱。而在明清,尤其明朝,进城挣钱的方式就三种,乞讨、盗窃和卖身为奴,想打工创业基本没戏。

现在的户口制度是不好,但已经比古代开放多了。在明清,想弄个城市户口至少要定居三代,不仅要买房有产业,还得有祖坟,而且还得身家清白,不能是贱籍。

举个例子,武松,打虎之后被任命为都头,好像是公务员待遇吧。实际上呢,等于武家从此落入了贱民的行列,世世代代不能参加科举,子孙后代所有的上升通道都被封闭。这就是进城定居的代价。

注:在明清,这种衙役皂吏什么的虽然很威风,能欺负百姓,但阶层并不高,和娼妓戏子的社会地位是差不多的,都是贱户。贱民还包括疍户、堕民(丐户)、渔家九姓、奴户、棚户、乐户,甚至包括失地农民和进城打工做小买卖的,雍正之后才稍有放松。

当然,所谓的贱户一般只体现在科举当官上,日常生活无所谓。有钱的就是大爷,越穷的才越贱呢,哪个朝代都一样。李白是商人后代,理论上在唐朝就属于贱民,没资格参加科举。但因为有钱又有才,所以能靠推荐进入朝廷,还娶了宰相的孙女儿。

七、

明朝北京的房价多少?网上有个用烂了的例子:崇祯14年,北京前门外小院,5间房,白银33两。呵呵,是不是比武大郎的房子还便宜啊。不过似乎有点儿太便宜了,事出反常必有妖。

先看年份,崇祯14年,1641年,离李自成进北京的1644没几年了。当时的气候处在寒冷期,小冰河期。北方早已糜烂,连年灾荒,遍地流贼,整个黄河以北赤地千里,以人为食。

那年,李自成横扫河南,张献忠流窜湖广,杀人如麻。还是那年,松山大战,洪承畴吴三桂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准备二次破长城入关。还是那年,江南大旱,苏州米价暴涨十倍。大旱之后必定是蝗灾,从北京到南京,除了岭南福建,全国大饥荒,百姓易子而食。

还是那年,荷兰与西班牙大战,荷兰赢了,战利品却是台湾,真tm屈辱。还是那年,欧洲三十年战争进入高潮,葡萄牙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内战也一触即发,整个欧洲几乎打成了熬粥。

欧洲打仗,大明朝却跟着倒了霉,因为没有银子了,这年头谁还要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啊,都送到战场上换火枪去了。那年,还是那年,大鼠疫终于传到了北京城,京师在三年中成了人间地狱。1641年,崇祯14年,一派末世气象,大明王朝进入了倒计时。

其实在前一年,西班牙在马尼拉就开始排华,大屠杀爆发。华人被杀数万人,白银航路被彻底阻断。同时,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闭关锁国禁止银子出口。再加上明朝连年的战争加收三饷税银,导致中国北方银价暴涨六倍,通货紧缩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也就是说,当年五间房的33两等同于平时的200两。可以参照万历后期,北京宣武门内一套四合院,八间房350两。也就是说,在太平年代,北京城一间房价值白银40多两,是小县城房价的5倍,还便宜吗?

而且,当时的北京城已经是危机四伏,不再是宜居城市,那房价还是这么高,说明什么?说明即便是在战乱年代,大城市也是相对安全的,至少比小县城安全的多。人类乃至所有动物,筑巢建窝的第一原则,安全。

八、

但甭管怎么说,如果按照当年的收入来说,房价也不算贵。嘉万年间,北京城普通熟练工匠的年收入是20-30两左右,当然是基本全年无休。如果不吃不喝的话,十年八年工资足够买套小院了,凑合说的过去,比今天便宜。

但还是那句话,甭看挣多少,得看能攒下多少。八十年代初,北京一个小四合院不到2000块钱。但有几家能拿得出来,当年全国才有多少万元户啊!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看一种商品是否重要,是否稀缺,是否成为社会痛点,就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讨论。比如哪天人们干脆不讨论房价了,报纸上也没人炒作了,那就说明相对不重要了。只要还在动不动提起,那甭管是涨还是跌,都说明它很稀缺、很重要。

《金瓶梅》是本非常写实的小说,完全白描了社会画卷。看看书里,通篇都离不开房子。武大郎定居要典房、菊嫂做媒为的也是挣钱典房,李瓶儿只要留下房产就能改嫁,王六儿和常侍节最愁的就是买房,张大户不趁别的就是房多,花子虚的败家也是被房子折腾。

呵呵,如果明朝的房价真的低,那作者吃饱了撑得描写这些干嘛啊?如果房子不值钱,那这些买房的人都是傻吗?金瓶梅的作者甭管是谁,都肯定是在底层和官场豪门中都生活过的,自然明白房地产的重要性,所以才不惜笔墨的描写。

九、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fangchanchangshi/119291.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