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4月21日电 (王军)4月20—21日,由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应急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应急预警委员会、四川省应急管理学会协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承办的“地震、地质灾害防抗救理论与技术研讨会暨多灾种监测预警及发布的科技、政策和法规论坛”在成都市高新区举行。
会议期间,来自灾害预警技术、应急管理等领域的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围绕地震、地质灾害“防抗救”理论与技术,多灾种监测预警融合技术等展开热议,探讨如何推动我国多灾种预警技术、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在20日举行的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以《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新形势下加强监测预警工作的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要依靠科技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加强对微博、微信、网络媒体等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提高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深圳小产权房买卖,综合施策。”闪淳昌认为,深圳小产权房买卖,应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突发事件和灾害现场实况的获取能力和图像信息的传输力度,努力畅通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提升基层政府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能力,跑好信息报告“最先一公里”。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强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滑坡灾害“防抗救”能力》为题进行了演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林炳章就《基于水文气象大数据分析的山洪灾害预警平台简介》进行了分享;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线公司总经理杨杪就《电视地震预警在中国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介绍;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以《多灾种预警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思考》为题展开了分享交流。当日下午,专家学者们还分别围绕“中国泥石流预警进展”“中国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与发展”等诸多主题进行了演讲。
“完备的灾害预警和防治体系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体制也应从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在新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体制下,科技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学华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围绕灾害形成机理、风险早期识别、监测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攻关,与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等单位共同推进地震预警、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创新减灾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据介绍,今年2月底,四川荣县两天连发3次4级以上地震,3月8日,云南永德县发生4.4级地震,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都成功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通过网络系统的消息推送,快速、精准将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快速播报出去,依靠科技力量让各有关方面、人民群众提前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损失和影响。
据悉,近几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向社会提供多手段广覆盖的预警服务,并开展预警精准发布技术研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也应用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监测网,探索了地震预警和地质灾害预警融合技术等。
“目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正朝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指出,灾害预警是科学工程、社会工程也是政府的责任工程,目前灾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还没完全打通,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继续完善多灾种预警技术体系、法律体系。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