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乡共乐小产权房?乐群村:“绮云书香,文脉沧桑”

漫步西乡街头,王来任的故事还在心头萦绕,郑毓秀的传奇又让人不胜唏嘘。“深圳记忆”第三季第十期来到深圳西乡乐群村,听屋下郑氏后人讲述前辈故事。

发现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深圳历史记忆。深圳图书馆“深圳记忆”项目自2014年末正式启动。活动旨在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通过采访征集、拍摄纪录片、举办展览、建设数据库等形式,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力度。

2023年“深圳记忆”文化项目,继续沿袭传统,以深圳社区村落为对象,将蕴含在村落中历史沿革、名人掌故、非遗民俗进行深度的走访和挖掘。深圳图书馆馆员与读创/深圳商报文化记者同行,通过文献研究、实地探访、人物口述等方式多层面的整理记录,讲述历史的同时,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承载和传承地方文化,让更多深圳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传统。

“郑氏宗祠”:为民所仰、为民所乐

乐群村,位于西乡街道南部,相邻自然村有河西村、共乐村等。元朝至明万历元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西乡、上川、八合、固戍、黄田联乡;1986年10月,属新安镇共乐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新安镇;2004年7月,属西乡街道乐群社区。

西乡本地青年、深圳历史文化研究者徐浩浩介绍说,乐群包含白石、厅巷、黄屋、徐屋、屋下、留仙洞等自然村,村民主要有郑姓、黄姓、徐姓,其中屋下郑姓是第一大姓,清末由东莞迁至此地。巨商郑姚家族发际和主持西乡墟真理街铺建为石板路、参与出资重修北帝庙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他倡议修建的屋下郑氏宗祠在当地颇有名气。

郑吉星为新安人,清光绪《广州府志》选举表中有记载,“郑吉星,广东提标中营,把总,江南军功,换戴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补碣石镇中军游击,署碣石镇总兵。”

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三开间三进两天井,由前中后三堂、四廊房及一跨院组成,墙体为花岗岩墙基,清水砖外墙,梁架为抬梁式。大门对联“门名通德思明德世显乡贤裕后贤”。祠堂内还挂有清同治年间的貤封匾。光绪《广州府志》记载:郑吉星,新安人,广东提标中营把总,江南军功,换戴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补碣石镇中军游击,署碣石镇总兵。其曾祖、祖父、父亲和叔父都因其得到封赏。匾额记录了郑吉星叔父郑汇亨被貤封为武功将军,叔母姜氏为诰命夫人的情况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也是郑氏旧时功名显赫的见证。

走进祠堂,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不少老人、孩童在祠堂前小憩、交谈,一派祥和之景。身处其中,只见布局严谨,做工精细,梁枋架上的木、石雕刻精美,壁画色彩艳丽。徐浩浩告诉记者,郑氏宗祠既作为宗祠使用,也是乐群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年元宵、重阳节郑氏族人都会在宗祠聚会。

深圳书室之最——“绮云书室”

在西乡乐群社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即为深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人书室——绮云书室和其相关的书室后人郑毓秀的传奇人生。

绮云书室紧邻郑氏宗祠,西面是西乡墟正街、北帝古庙以及王大中丞祠,处于宝安文脉的轴心位置。据《深圳文物志》介绍,绮云书室由当地巨商郑姚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立,原为祠堂,后改为书室专供宗族子弟读书。该书室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建筑群规模宏大,包括大门、围墙、前殿、中殿、后殿、东船厅、西书楼、明楼、花园、金鱼厅等,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目前仅保留中路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屋内的柱子选用质地上乘的整根红木制作,历经百年依然坚固如初。书室里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艺术的顶尖水平,对研究清末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8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访人郑俊锋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人,郑氏后人,在他的记忆中,绮云书室是儿时乐园,也是家族记忆之所在。书室历经抗日战争、文革时期沧桑,在建国后用作粮仓,后由西乡街道办出资向郑氏家族收购,交由西乡小学(时为西乡第二小学)使用。郑氏后人随即捐资在校园内建起郑毓秀塑像。

郑毓秀在书中回忆幼时在绮云书室读书的经历,“我们郑氏家族的女孩都在一起上课。家里专门请了个私塾先生,每天按时来家里授课……私塾先生不仅教我们‘描红’,要求女弟子们熟记硬背孔夫子、孟夫子的格言。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灌输中国传统道德基本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绮云书室建立之后,又有一座书室应运而生。锦庭书室的前身是林家私塾,由香港爱国人士林钰斌的祖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造,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书室正厅墙基由花岗岩方形石条叠筑,书室内的立柱、横梁、斗拱均选用质地上乘的整根红木制作,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是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西乡小学、西湾小学(原西乡中心小学)都以锦庭书室为源头,体现西乡文脉传承。”深圳历史文化研究者郑浩胜感慨道。

近代女杰郑毓秀的传奇人生

绮云书室不仅是宝安文脉之一,从这里,也走出了近代女杰郑毓秀。郑毓秀法文名苏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和女权运动倡导者,也是我国第一个女博士、女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政务官、省级地方法院女院长与审检两厅女厅长。

幼时,郑毓秀在绮云书室读书,后入读天津崇实女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曾参与刺杀袁世凯的行动。1912年赴法国留学。历任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第二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上海审判厅厅长、江苏地方检察厅厅长、上海临时法院院长兼上海法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并被推举为“民法起草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民法》草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开展支援、慰劳前方抗日将士的工作。后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任立法委员兼教育部次长。1943年,出版英文回忆录《我的革命生涯——魏道明夫人自传》。2020年,刘中国、柳江南将郑毓秀自传和自述分别翻译为中文:《我的革命生涯——郑毓秀自传》《来自中国的少女——郑毓秀自述》出版。

相关链接:郑毓秀其人其事

1928年12月25日,《北洋画报》刊登郑毓秀照片

郑毓秀(1891-195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倡导者。1891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乡屋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为富甲一方的商人。父亲郑文治是在清政府户部任官,家境富裕。诞生在郑氏祖屋的郑毓秀是郑文治最小的女儿,自幼聪明伶俐,好奇心重,赋有不屈于现实环境的倔强个性。祖母送她到私塾学习《四书》《女戒》等,她对此非常厌倦,更喜欢《曹刿论战》《五蠹》这类气势恢宏、机智善辩的文章華。小毓秀从小有反叛传统的意识,对三从四德的规训置之脑后。当时“缠足”之风犹存,然而任凭家人软硬兼施,年仅五六岁的小毓秀坚决反抗,家人只好作罢。

1903年,郑毓秀与母亲从广州乘船去香港拜访祖父,然后去北京。12岁的郑毓秀好学而善于思考,第一次认识到国家如此多灾多难,萌发了革命意识。郑毓秀13岁时,得知祖母在她年幼时,就将她许配与广东巡抚的儿子———名出名的纨绔子弟,大为不满,亲自写信给男方“拒婚”,要求解除这个婚约。虽然祖母以死相拼.但郑毓秀最终赢得胜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郑毓秀到天津中西女校就读,第一次接触西方教育,她的视野从封建社会教育学说里脱颖而出,开始关注广阔世界里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等。不久后。郑毓秀随姐姐东渡日本,其间,郑毓秀接受了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熏陶,认识到要救国,只有推翻清王期。次年,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这一年是1906年,郑毓秀15岁。

辛亥革命后,她回国从事革命活动,主要是运送爆炸物和枪支。当时从外地携带枪支弹药进京十分危险,而郑毓秀因其女性身份,不易被人察觉,且凭借她的机智勇敢和一位法国外交官的帮助。多次往来京津运送爆炸物品,为革命党人行刺提供了武器。“京津同盟会”组织成立了一支敢死队。目的是刺杀清廷要员,在郑毓秀的坚决要求下,她成为“敢死队”中唯一的女性。郑毓秀曾数次参与暗杀清廷要员的策划活动。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1912年暗杀袁世凯,虽然未遂。不久,她又组织了敢死队员,最终革命党人彭家珍舍生炸死清朝重臣良弼。郑毓秀在革命实践中,由传递情报、接送革命党人到秘密运送炸弹,充当敢死队员刺杀清廷高官,她本人也从一个热衷革命的少女逐渐发展成为勇敢无畏、信仰坚定的革命中坚分子。

袁世凯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井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把中国引向一条现代化的强国之路,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一条后退的路,于是便有了“二次革命”。面对现实,尚未从充满危险和激情中回到平静生活的郑毓秀,从最初的喜悦转而困惑、茫然,皇帝是退位了,但国家依然赢弱,强虏依旧横行。她在反思中达到新的认识:要救中国,还心须启发国民的政治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郑毓秀于1912年4月1日,在天津发起《女子国学报》半月刊,每月2期,以提倡国学、发达女权、辅助共和为宗旨,撰稿人均以女子为限。之后在北京又创办了《爱国时报》,作为党的喉舌抨击时政,宣传共和。既传达党的精神,又身兼京津两地的联络中心。因此,郑毓秀被袁世凯列入暗杀的黑名单,1913年年底,郑毓秀从香港乘船到法国留学,革命生涯暂告一段落。

郑毓秀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攻读法政专业。学习期间,郑毓秀慷慨好施,善于交际,被巴黎大学生选为学生代表。1916年1月27日,郑毓秀应召回国,报告欧洲战况井联络中国与同盟国的关系,促进共同战胜德国。1917年.郑毓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在求学期间,她加入了法国法律协会,是该协会的第一位中国人。郑毓秀不但聪明好学,为人热情,且风度优雅,能言善辩,常在公众场合做演讲,被法国新闻报刊多次报道,称她为“国民外交家”。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代表参加。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代表团团长。郑毓秀因精通英、法两语,被任命为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成员,担任联络和翻译工作。1919年6月27日.即巴黎和约签字前一天,郑毓秀约集300多名留法学届与华工代表包围了陆征祥的寓邸,逼迫他答应不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郑毓秀以出色的辩论和外交才能被推举为代表与陆征祥谈判。而此时,陆征祥已接到北京政府的示意,准备在和约上签字。6月28日,陆的汽车已停在门口准备前往和会会址凡尔赛宫。

在陆征祥寓所的后花园里,郑毓秀急中生智截折了一段长约尺余的玫瑰树技,藏在衣股里顶住陆征祥的后腰,激愤地说:“你要是签字,我的这支手枪亦不能宽恕你。陆征祥看局势危险就不敢去凡尔赛宮签字,终使中国保留收回山东的权利。那一枝象征正义的玫瑰树枝,日后被郑毓秀携带归国,作为纪念,甚至伴随她与丈夫魏道明(1900-1978)出使美国。

1920年9月,郑毓秀回国,投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中。次年秋,郑毓秀以“留法俭学会”干事的身份,到重庆、上海、汉口等地的女子学校,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男女平权,鼓励女子赴法留学,接受高等教育。1921年11月,在上海接受孙中山、宋庆龄夫妇邀请,晚宴款待。孙中山十分赞赏郑毓秀将精力投入中国妇女的教育上,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24日,郑航秀带20名女学生赴法留学,井为其筹措旅费,勤工俭学。1920-1923年,法国社会战后复原,谋求工作因难,中国赴法的勤工俭学女生30余人,和1700多位勤工俭学生一样,遭遇到工作难寻,家庭接济不上等困难。交友广阔的郑毓秀不忍同胞失学,多方奔走,向法国政府和各界名流寻求帮助,一些友好人士伸出援手帮助中国留学生渡过了难关。现保存的向警予烈士的书信中,在1922年3月14日《给中法协会的信》里,多处提到郑毓秀在巴黎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的事情。

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留学法国的法学女博士,井获得法国律师资格。1925年,郑毓秀由北京政府聘为中国驻欧调查委员。1926年,郑毓秀回国,与同学魏道明博士在上海法租界开设律师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他们坚持法律的公正,秉承最初的意愿,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以正义的立场抗击邪恶和强暴。1926年4月,郑毓秀当选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第二届候选中央监察委员。北伐期间,郑毓秀与魏道明以专业律师为职业,联络工商界,宣传北伐的意义,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1927年8月,郑毓秀与魏道明结为伉俪。

除了从事律师工作外,郑毓秀还在南京国民政府里担任多个重要的社会职务。1927年,郑毓秀历任江苏政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地方检察厅厅长、上海临时法院院长、法租界第二特别法院院长、“上海政法大学”校长;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郑毓秀被推为“民法起草委贝会”五委员之一.在其后的两年中,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民法》草案。它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人民享受之权利与义务的大法,尤其是在界定妇女的权利上,郑毓秀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hynews/112692.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