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创办村级工业园区,村干部当起了招商员,逐步恢复了乡村工业,还掉负债;2011年“赶时髦”设立孵化器,村干部做起了店小二,渐渐让村域内可用的空间都运转起来;如今,光明村科技创业孵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该村集体资产上亿、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是远近有名的经济强村。
外界觉得光明村天资好,靠近奉贤南桥城区,运气也好,步子总能踩在点上。只有46岁的村书记何伟知道,一手抓着社会治理、园区招商、孵化服务三条线,好比同时赶了三匹马,要让他们实现平衡稳步快跑,每一步如履薄冰,不进则退……
20年坚持一个理念: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光明村也像所有的农村一样,穷得叮当响。前村书记万志孝上任后,为了改变贫穷的面貌,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后办起了7家村办企业,几年后,村集体可支配年收入达到几百万元,一跃成为富裕村。
遗憾的是,强盛的面貌并没有保持多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90年代后,7个村办企业相继陷入困顿,到1998年,村里负债300多万元,一夜回到解放前。“当时对外负债累累,里面又没有效益,眼看村里日子过不下去了。”形势所逼,光明村不能不做点什么。
接着办企业呢?死路一条。老书记曾总结经验,创办企业需要好的带头人,但这样的人才在农村不好找。万一带头人走了,企业很大可能要走下坡路。“如果当时继续投资企业,一旦失败再也翻不了身。”
二次创业之旅在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下开始了。光明村想到的出路是办园区。“办企业、搞经营不是我们长项。”但2000年前后的光明村至少还有一样拿得出手,土地。以大大小小十数栋厂房为基础,万志孝开始带着村干部,走南闯北“搞招商”。
那时的招商没有招数、套路,只有一腔热情。得益于起步得早,其时以村集体为单位办园区、走出去对外招商的地方并不多,光明村抢占先机,到2006年,吸引近百家企业落户。依靠厂房租金和税收返还,光明村很快还掉了欠债,并让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增长且稳定在千万以上。
好景不长,新的变数又一次出现。2010年前后,随着奉贤新城开发建设的推进,原2.49平方公里的光明村,有三分之二面积划入新城,园区发展空间大大紧缩。为此,政府部门给了光明村一笔数额不菲的征地补偿款。
比起上次“被迫转型”,这回的光明村至少还有选择余地。“安于现状,就用补偿款过村里的小日子,也蛮舒服。”当时已经担任村委会主任的何伟说。但坐吃山空的忧虑,让光明村毅然决然走上第三次创业道路。这一回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棘手:土地不断收缩,还能靠什么致富?
一次偶然的考察,何伟发现了机会。“2010年去北京郊区,得知人家两栋一百米高不大起眼的商务楼,就有2个亿的年产税。别人告诉我,这叫孵化器,就是通过集中各种政策和服务,培育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共赢。我一想,这个能干。”
回到光明村,第一件事就是快速腾地,把孵化器的牌子挂起来。村干部几个一合计,就用村委会大楼吧,“自己的地盘嘛,腾起来速度最快。”果然,不到一周时间,光明村村委会就全体搬到园区一处空置的老厂房了。办公室由3000平米缩水成了1000平米,原本一人一个单间,变成一群人一个大厅。腾出来的楼,作为村里第一个孵化空间,就这样推向市场。
而今,光明村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已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势头迅猛。通过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原有的光明村产业园区,税收和房租收入也不断增长。村集体资产上亿,每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多万。何伟说,光明村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产业兴旺,有先天因素,但最根本原因是20年坚持一个理念不变:创业。
“村干部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失去对自身和对外部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要让创业成为常态。”谈及怎么创业?何伟也有他的经验:“不要去挑战完全不擅长的事情,要做大强项。”近年来,不直接投资经营企业,利用每年的留存资金,不断增加村里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是光明村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则。翻看村集体的账本,在安徽,光明村在2006年就拥有了100亩的工业园区,可供出租的厂房超过7万平方米,目前出租率达八成;在本市,光明村还收购了现代化农庄、市区的商业用房,集体资产增值明显。
稳商没有秘诀,就是服务到位
相比市面上大多数孵化空间,光明村的孵化器有点特别。“这倒不是体现在功能上,主要是运营机制不同。”为了便于经营孵化器,光明村早先以村集体资产全资设立了光明村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并公开招聘了十数名专门服务和指导创业项目的员工。但孵化器的掌门人,仍是村主任何伟。一时间,村民有事找何伟,企业有事也找何伟,日常他还要经常走出去招商推介,一个村干部,忙出了三头六臂。
孵化器的员工,以成为全能的“店小二”作为培养方案。村里把他们送到区里、市里的各个孵化器中心进行培训,从武装政策,到全环节熟悉创业流程,“学生”没就位,导师先出炉了。正式开门迎客之际,光明村的孵化器已经积累了一批颇有技能储备的员工。
前期创办产业园的经验,则为光明村积攒了不少人脉。首批近80个项目,很快招满。以每人服务5、6个创业项目为标准,“店小二”开始为企业提供保姆级的服务。融资难?我来找资源;成本高,我来找补贴;所有能叠加的政策帮企业用尽……几乎每一个进入光明村孵化器的项目,都或多或少享受过“意料之外”的帮助。
因同为奉贤人,9年前,王菅的企业在从工程建造往电子商务转型的时期,入驻了孵化基地,成为第一批“学生”。用王菅的话说,孵化器的店小二就像一个搜索引擎。“‘一门式服务’、房租减免、创业导师,如今很流行的各种政策,2011年已经在光明村开始推行。你只要告诉对方有什么问题,他就能给你一个解决方案。有时候甚至是我们不知道的政策,他也会主动送上门来。就像你去吃餐馆,结账的时候对方主动告诉你有优惠一样,特别暖心。”
王菅的志远电子商务公司初入光明村时,所面临最大的困境是招不到员工。光明村毕竟在远郊,人力资源不及市区丰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孵化器帮助企业申请了上海市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多块牌子。每年,源源不断有大学生到此实习、留下,志远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此后第四年,志远从孵化器顺利期满毕业,急需落地扩大规模,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光明村产业园区。在何伟的对接下,志远入驻光明村园区全新的办公楼,仓储环节也在一个高性价比的厂区内得以解决。今年,志远销售额快速增长,仅今年“双十一”当日,销售额就过亿。王菅说,当初是被何书记“忽悠”来的,但没想到,来了就不想走了。
过去9年间,光明村不断收储了许多租赁到期的厂房,用于发展孵化基地。但每年招收的项目,始终控制在80个左右。何伟解释,这是为了能给项目提供保质保量的优质服务。“就好比学生上课外辅导班。宽敞的教室,小班化的教学,人们总是喜欢的。”所有从光明村孵化基地期满毕业的项目,有近30家取得成功,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发展。这其中,有近一半因“舍不得光明村店小二的服务”,选择仍落户光明村产业园区。
“这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何伟说,这两年里,光明村不断对孵化器和园区进行产业调整,重点聚焦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智能制造领域等孵化率高的板块,希望从孵化到落地,能给企业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关怀和服务。目前,已有一批从事水下机器人制造、深海探测、电气等行业的项目、企业在孵化器孵化,或者在园区落户,集聚效应日趋显现。
截止到今年,光明村集体资产上亿,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孵化器,超过一半来自园区经营。但何伟对于村集体自办孵化器的创业方式仍持审慎态度:“最好的状态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来如果其他村希望效仿我们发展孵化器,我建议直接引入市场化团队运营,村集体做好筑巢引凤即可。”这诚然是一条“过来人”的建议。回忆过往,何伟深切感受到,村集体经济谈发展,仍有许多局限,甚至有许多不可复制的因素,像是20年积攒下的创业经验。
产业兴旺,受益者是老百姓
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产业兴旺,但产业兴旺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始终是百姓受益。近年,有了经济基础作为发展的底气,光明村在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建设,步子迈得越来越大。
走进光明村,随处可见四通八达的白色水泥路面,村民居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别墅。养老、医疗有镇保保障外,还有村自建的养老院;健身休闲有占地100亩的村民活动中心,涵盖百姓大舞台、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园、健身站、健身步道等八大场馆及设施。
今年4月,“红色印记·光明之路”主题党建广场在光明村启用,广场以“红色印记”为主导,突出“光明之路”的发展历程,汇集红旗雕塑、党史浮雕、宣誓广场、巾帼长廊、名人贤林、修身驿站、大事记红色走廊、党史漫道等元素,将党员群众教育的场所,从室内拓展到了室外,学习的模式从传统的讲课式宣讲,到多元化的体验式感悟。何伟说,“组织强则乡村强,组织弱则乡村衰。人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hynews/12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