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们为何厌恶“闻得出地铁站味道”的“上等人”
最近,在戛纳电影节上备受关注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影片对贫富、阶层差异等社会话题的讨论,溢出了影片本身的审美意义,在舆论场激发了强烈共鸣。
然而,就在各路影评人各显身手,对电影展开评论的时候,一名年轻的上海女作家,竟然仅凭一条看过《寄生虫》后“有感而发”的微博,让自己以负面形象登上了热搜榜单,不得不说显得相当讽刺。
8月10日晚间,时值上海暴雨,因为家里的马桶发生了堵塞,而小区物业又因暴雨,迟迟不愿派人上门维修,这位作家愤怒地发布了一条斥责物业的微博。然而,和一般的抱怨不同,或许因为刚刚看过讨论阶层差异的《寄生虫》,她在控诉的同时,竟然表现出了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表示自己因为觉得“大家都不容易”放弃了在暴雨天叫外卖,大谈特谈起了自己“理解他人难处”的一面。
除了悲天悯人之外,这条微博的行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几乎处处都在提醒别人注意作者的“上流”身份,“小2000万的房子”“闻得出别人身上的地铁站味道”之类的露骨表述更是令人备感尴尬。更荒谬的是,龙华高坳新村小产权房,统建房可以转红本吗,就在作者借着对《寄生虫》的感悟,表达了半天自己的善良与高贵后,最后竟然话锋一转,要求物业在暴雨中立即派人为其维修马桶作结。其反转力度之大,实在令普通读者猝不及防,一时不知该作出什么表情才好。
很快,这条微博就成了广大网友的众矢之的。这条微博之所以引燃了网友的怒火,一是因为发布者流露出的对自己身份的高看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俯视,二则是因为其“悲天悯人”的姿态与其最终要求物管人员冒雨为其维修马桶的做法之间的巨大反差。从本质上看,前者是成功人士常有的狂妄,后者则是心口不一的虚伪。公众普遍向往人人平等的公正环境,因此难以接受既得利益者居高临下的狂妄。人们固然欣赏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但向来痛恨戴着善良假面行自私之实的虚伪之徒。这样的微博激起众怒,一点都不令人感到意外。
显然,微博作者既没有看懂《寄生虫》想要探讨的阶层差异问题的本质,也对她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弱势群体缺乏真正的同情之理解。当暴雨降临时,身居豪宅中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多么幸运,因此才会把自家马桶堵了这样的事情当作是不可忍受的极端痛苦。与此同时,她也并不真的关心那些风里来、雨里去,在大城市里过着艰难生活的底层劳动者,而只不过是在“理解他人难处”的想象中自我催眠而已。当她与这些底层劳动者并无利益冲突的时候,她会以一种想当然的方式去施舍自己的善意——譬如在大雨天不叫外卖(同时让外卖员失去赚钱的机会);然而,一旦她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份虚假的善意就会迅速消隐无踪,而转化成对“服务”的冷漠索求。
其实,嘲笑也好,讽刺也罢,并不是网友的终极目的,而只是网友对于这种“网络上等人”不满的表达。互联网的初衷,本来是成为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常常遗憾地发现,不同的人群在互联网上“人以群分”,形成了一个个由偏见包裹起来的信息茧房,甚至激发了许多不必有的社会矛盾。唯有打破这种虚伪的“悲悯”,不同阶层之间真正的理解方能到来。
(责编:董晓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