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办公室的两个姐姐一直交不上心,没有共同语言。
姐姐A老公在市某局做主任,姐姐B老公是房产开发商,她们两个人有房有车生活安逸,看起来从来没有考虑过生活问题,在办公室讨论的更多是吃买游玩和自己的孩子,俨然是大家羡慕的小资姿态。
姐姐A喜欢出去玩,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去一次,各地稀奇古怪的纪念品摆满了桌子。
姐姐B爱吃零食,天天快递不断,每个月花在零食上的钱就得五位数,对,你没看错,比我的工资还要高很多!我去过她家,她老公喜欢茶壶,摆了整整一个展示柜,小看也有十几把,从几千的到几万的都有。
对比起两个人的买房史,更像是两类人的缩影。
姐姐A是我的同校师姐,跟姐夫A是同班同学。
刚毕业的时候姐姐A在一个培训机构做英语老师,给小学生辅导英语,本来就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天天被小学生怼得要死要活,每天回到出租房都是一身的疲惫。
姐夫A考了民政局,开始是救助站,后来去了殡仪馆,光听名字就知道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环境。后来姐夫A发愤图强考了市某局,人比较争气,用了不到十年坐到了主任的位子,姐姐A也受此鼓舞,考进了办公室。
即便姐姐姐夫的事业稳定、家庭尚可,也是结婚四年了才买上房子,第八年才敢要孩子,用她的原话说:你觉得我现在过的不错,可是在五年前,我没有一刻是安稳的,更别说买房了,不敢要这不敢买那,连孩子都不敢生。
花了整整13年才走到今天,再看看现在一切顺利,到了年纪一切都过来了。
姐姐B跟老公是小学同学,她老公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追她了。
那时候姐姐B还是一个学习好、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三好学生,连学校的文艺晚会都是她撑起来的,俨然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她老公那时就显现出了没有读书天赋的苗头,还是孩子思维太简单,姐姐B就特别瞧不上她那个未来的老公,觉得他不学无术以后一定没有出息。
姐夫B又是一个特别坚定的人,追啊追啊,伴随着姐姐B的白眼和不屑,追过了初中,深圳小产权房能买吗,高中。
高考,姐姐B发挥失常只考入了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姐夫B发挥超常进入了一所专科学校。在大学,姐姐B依旧是课堂上的学霸,女生中的系花,文艺晚会上的明星。
用姐姐B的话来说,姐夫B就是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门门功课亮红灯,大二就选择了退学,跟着家里学做生意,在房产界异军突起。
当然在这过程里也没放弃追姐姐B的脚步,终于在姐姐B大三的时候追到了她。
两人在姐姐B毕业的当年结婚,婚房是姐夫B手下的房产,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段,整个一层两套房打通,足足三百平方。
两人第二年就有了第一个宝宝,并且轻轻松松走到现在,B姐姐简直就是豪门大户般的存在。
记得去江苏卫视学习的时候,主任带队,我跟B姐姐随从,在我和主任焦灼站在路边等车的时候,B姐姐已经坐着大宾利被司机径直送到商务舱候车区。
到了南京,姐姐B也没住招待的酒店,直接去了自己在南京的房子。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家在哪些城市有多少房产。
还有我,深圳小产权房,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可谓是意气风发,满眼的花花世界,时刻觉得自己是最成功的那一部分人,整天想着“我们不一样”,筹划着一年买车两年买房。
甚至跟家里放言:你们不用给我攒钱付首付,我自己就行。也是挨了不少白眼。
毕业快两年了,为了实现自己曾经装过的逼,一狠心买了辆BMW 1系,每个月还车贷也是累得不亦乐乎。可是眼瞅着房价从16000涨到了28000,再也不敢说能自己买房了,每天都在犹豫要不要去一个房价稍微低一点的地方将就一下。
三类人,三个世界。
姐姐A是那种已经买完房走完人生最艰难时刻的一类人,她体会过酸甜苦辣,也明白悲欢离合,知道有房没房的分界有多大,更能理解大多数人眼中的焦虑和无奈。
姐姐B是那种不需要担心买房的阶层,可能在她眼中房子只是商品和住宿的地方,她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些人会拿出半辈子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
而我,正代表这大多数还没买房,处于是否能凑齐六个钱包买房的一类人。
不久前,在一档节目中,经济学家樊纲建议,如果年轻夫妇有一定的条件,可以用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钱包合起来支付房子首付。
声音一出,一片哗然。就这样,在许多年轻人都为房价而感到焦虑和惶恐的情况下,樊纲的发言正好激活了公众的“槽点”,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王思聪同学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价值一万人民币:
现在热点城市的房价是否高的离谱?年轻人花光父母的积蓄贷款买房是否合理?
他的回答是:
在我理解中,你所说的“热点城市”应该是包括看北上广深还有GDP靠前的一些省会城市。
我并不了解所有热点城市的房价,但我敢肯定的说,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的房价是高的离谱。
我觉得,上海的房价之所以高,是因为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性。这就导致了上海不再是上海人的上海,它甚至都不是中国人的上海,它是全世界人的上海。
全世界有钱人都会选择来上海投资房产,所以房价高是理所当然的了。
还有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人喜欢买房,不喜欢租房住(结婚的时候婚房如果是租的感觉不大行)。这点我觉得非常不理智。选择租房或者买房我觉得应该看城市的租售比,租售比合理范围之内( ! : 200 )买房,不管是否作为投资,都是合适的,但是太高,就非常没有必要了。
举个例子:上海金茂府, 95 平米房 95000 一平,租赁价格15000 一个月。合每平157 块。租售比 1 : 605 。这意昧着你买了后,不间断的租出去, 50 年后可以回本(不考虑净现值折算)。
不仅上海,北京也是这个情况。在这种房价虚高(高于真实居住需求)的情况,租房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由此看来,花光父母的钱贷款买房,且不说道德上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个愚蠢的选择。
王老板抛出两个观点:
第一,用父母的积蓄来买房,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道德上来说,都很傻叉。
第二,现阶段,根据租售比来说,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没有任何投资价值。
在思聪和姐姐B的眼中,房子可能只是一间屋子或者是用来投资的工具,只是我们绕不过的是,买房除了是经济问题外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人说,在一线城市,房子就是最大的信仰,如果明白它背后的逻辑,你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房子作为不动产的价值就在于其“不动”。简言之无非就是两个字:资源。大家聚焦的大城市买房问题,无非就是一线城市有很多资源,是其他城市没有的。
特别是其中最核心两个资源:
教育,医疗。一线城市所拥有的这类资源是普通三四线城市无法比拟的。
房子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匹配房子的资源。
很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评论,炒房者对于三线和四线城市的房产市场也是相当不看好,其中最重要就是这些城市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匹配价格增长的速度。
没错,我们从字面上看到房价是上涨了,但是其他方面变化了吗?你的薪水大幅度增加了吗?没有!教育资源增加了吗?没有!你享受了更好的市政资源没有?没有!你买的房子除了数字变化而已,其他毫无变化!
各位朋友可以随笔者的思维一起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在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到底应不应该凑齐六个钱包买一套房?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一线城市的房价会继续增长吗?
就拿上海举例,2006年7月上海全市均价也才9356元一坪,就连房价最高的卢湾区也不足4万一坪,2017年6月开始,房价持续低落,到2018年4月进入最低点,也要46814一坪!上涨了多少?
第二,一线城市的资源有哪些?
有人说,选择了大城市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笔者深以为然。
先是自己,进入大城市是不是就是意味着能有更高薪的工作机会和更广阔的视野?
接着是孩子,面对于五线小县城,在教育资源上那叫一个直接碾压,一路无遮无拦的踏入985,211,能少吃多少苦。
当然还有市政建设资源,这点毋庸多说,随便一个人都知道最好的医院在北京(一线城市)。
第三,现实一些说,父母操劳一辈子,还不都是为了儿女嘛。
思聪和B姐姐这样不考虑房价的富豪哪有这么多,现在绝大多数的一线城市买房子的年轻人哪个不是倾尽所有的工资和亲属朋友的资助?
对父母来说,即使花光所有的存款,哪怕是卖房卖车,只要儿女幸福了,也就心满意足了。
虽然说来不好听,但从中国整体的价值观来说,啃老这种事,也算是延续多年的传统了,不信你看一下周围的同学朋友隔壁王大爷的二叔家的大侄子,哪个不是这种情况?
最后,笔者来一句闲语,还在犹豫要不要凑齐六个钱包买房?那是没看开,看开了,就是凑十个钱包也要买!
本文首发于金融八卦女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