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今年估计新婚夫妇大概650万对,如果平均每对新婚夫妇新购100平米住房的话,那总共需要6.5亿平米左右的住宅。
但是,这几年中国的住宅建设量都在每年17亿平米左右,按平均每套100平计算,是1700万套,够1700万对新婚夫妻的需要。
这里面存在的是3倍的巨大差距,真正的刚需只够买下1/3新造的房子。
因此朱明给出结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供应大幅度超过需求,所以怎么玩都很难,涨价也去不了库存。
所以朱明表示今年房地产销售估计会下跌,下跌12%左右。
最后朱明给出解决方案,要用政策鼓励居民买房,尤其是买第二套房。
朱院长前面说的还是很不错的,说话也很接地气,摆事实讲道理,但最后给的解决方案居然是要鼓励居民购买第二套房。
买房不需要鼓励,谁不想买房啊,问题是钱呢?
而且如果真正扣除投机需求,彻底落实住宅的居住属性,那需求还要再降一大档,前些年搞的共有产权房就是个例子。
北京10万元/平米的房,国家出8万你出2万,房屋使用权归你,这样你出2万/平米就能在北京拥有自己的房子。
一个天才般的想法,但最后共有产权房卖的很差,根本没有预想到的抢购局面,人们还是去抢10万元/平米的房子。
因为太多太多的人买房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赚钱,如果仅仅为了住,10万/平肯定贵,哪怕2万/平也是贵。
共有产权房的例子足以证明在购房的需求里以赚钱为目的的比例到底有多大,而买房想要赚钱首要的一点就是房子必须是供不应求的,供应远远小于需求,这样才可能把房子高价卖给下家,这样才能靠买房赚钱。
如今冒出个3倍缺口,那就至少要扩大4倍的需求才可能实现供不应求。
怎么填,填不了。
当然,朱院长给的结论没问题,是要建议鼓励居民购买第二套房,至于有用没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反正这个建议是没问题的。
然后还有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的发言,比朱院长说的更精彩。
孟董事长说,中国户均住房1.5套,房产在家庭财产中占到60%,房价上涨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房价下跌对老百姓是有害的,房价上涨促成了居民的共同富裕。
哈哈哈,别笑,他真的是这么说的。
然后,孟董事长还表示,现在的首付和利率已经被当成了一种调控手段,如今认房又认贷,制定的首付比例和利息都太高,这对老百姓是不利的。
对于孟董事长的第一段发言,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户均住宅已经1.5套了啊,你也知道已经户均1.5套了啊。
每一户居民都持有那么多套房子了,还多出来的房子卖给谁呢?
当然这1.5套有很多都是县城的房子,将来还是要搬到大城市的需求的。
那问题来了,搬大城市的时候,县城的房子可以卖掉么?
如果都卖县城的房子,那县城的房子谁来买呢?
县城的房子要是撑不住,在杀鸡给猴看的效应下,大城市的房价撑得住如今这么大的泡沫么?
所以孟董事长是怎么好意思把户均1.5套住宅这个数据拿出来当房价必须涨的理由的,正常人从这个数据留看出的不都应该是居民住宅持有量已经严重过剩,地产泡沫已经到了亟待处理的时刻么?
涨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这道理谁都知道,但这种魔力是需要支付代价的,不是想涨就涨的。
至于孟董事长的第二段发言,首付和利息领域的房贷调控政策不利于老百姓。
请不要张口闭口代表老百姓,谢谢。过去十年老百姓骂的都是调控不利,没有说骂调控过于严厉的,稍微上过网的人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言论。
总的来说,每当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各路地产类专家都会第一时间跳出来呼吁说要刺激房地产,说要拉房价,认为只要把房价拉上天就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就可以包治百病。
但实际上,每一次这么做,都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是把现在的问题推到了未来,给未来留下了更大的问题。
以前每年新建几亿平米住宅,说问题很大,房子卖不掉,必须拉房价才能解决问题。
如今规模已经庞大到了每年新建17亿平米住宅,还在说问题很大,房子卖不掉,必须拉房价才能解决问题。
有些专家,到底为什么会被人称之为专家呢?
中国地产的问题已经很大了,再维持现状努力十年都未必能实现地产软着陆,还要往天上吹泡沫,是嫌软着陆不够难,非要尝尝硬着陆的滋味么?
很多地产商连这两年的横盘都受不了,真要硬着陆,他们哪个撑得住。
国际经济史上历来都是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地产是周期之母,一旦地产起飞整体经济都能飞,但前提条件是你得确保地产永远不会出事。
但现在一开什么财经会议,一有地产专家出来发言,除了说要涨房价,除了说要刺激地产,好像就不会说其他话了。
如果解决问题真能这么简单粗暴,那早就没有地产问题了,中国经济也早就腾飞了。
这专家,真的太好当了。
不过这些专家自己拿来当论据的一些数据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第一个,中国今年新结婚650万对夫妻,按每对夫妻买100平米新房计算,需6.5亿平米住宅,而过去几年的新建设量为17亿平米每年。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xcqzs/11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