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农村小产权房 青山绿水我的家⑧

群山错落,流云奔涌,位于雪峰山中段崇山峻岭间的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

有着270余年历史的清代油溪石拱桥。

青山环抱、绿水奔流中,游客体验竹排竞渡。

红网时刻记者李响炮见习记者邱莉摄像李理

走进油溪桥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小栅栏围成的绿植花团锦簇,古朴的石拱桥下流水潺潺。满目青山绿水,庭院花果遍地。村里见不到一户人家打牌赌博,见不到一只鸡鸭户外觅食,看不到一张废纸,也见不着一片垃圾,游客有如漫步在一座生态良好的大公园。

油溪桥村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西北部,这里地处偏僻,山多地少,属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地区。2007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村级集体收入负债4.5万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资源贫瘠、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仅12年时间就蜕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村民年人均收入19000元,村级集体收入超100万元。

全省林改现场会开在了小山村

油溪桥村远离新化县城,得名于一座百年石桥。此桥屹立于油溪河两岸,建于1747年,是湖南省十大石拱桥之一,也是单拱跨度最大的桥。境内有古烽火台和湘安古道等景观。奇山异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的开发价值。

如果说,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那么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集体林改,就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改革。以前,油溪桥村山林承包没有清晰的界线。在各家承包林的搭界处,只有砍伐,没有新栽树木。为了砍树,村里经常纠纷不断。

2008年,湖南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支书彭育晚下定决心,要借政策的春风,界定清晰的林权,以林改为契机,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在油溪桥村发展生态旅游业。

茫茫山林,要界定林权,谈何容易。村干部天天翻山越岭,清理山林。到了山上,被蛇咬、被峰叮的事时有发生,有一个村支部委员还从悬崖上掉下来,落下了终身残疾。彭育晚带领全体村干部翻山越岭、进组入户,埋桩为界,将林权明确到点、线,明确到哪一棵树是哪家的。

油溪桥村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林改任务,为每年的植树造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项改革还为全省的林改积累了经验。为此,湖南省林改现场会在油溪桥村召开。时任林业厅长邓三龙给予高度评价:“油溪桥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帜。”不久,这项改革也成为全国村级林改的模范,受到林业部专家的肯定。

林改的成功,打破了集体林业“大锅饭”体制,农民造林热情之高、护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时,林改成功也让一个新的强有力村领导班子形象,在村民心中树立起来了,为油溪桥村干事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此,油溪桥村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油溪桥村里的荷花园。

掩映在绿色中的农家乐。

村里的水蜜桃基地。

小桥、流水,漫步村里游步道。

挑土上山移山精神“种”出“生态旅游村”

村支书彭育晚常说,建设一个村不是靠钱而是靠观念。油溪桥村没有一名环卫工,但人人都是保洁员;没有专门的护林员,却人人都是护林员。从2008年开始,禁止砍树、禁止野外生火、党员干部带头植树等,都被写入了村规民约。

“村里没钱就买最小的树,花最少的钱。”在雄鸡山凉亭中,村主任助理彭祥兵指出一棵香樟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2012年,村支书彭育晚从外面学习归来,看到路旁遗弃了一棵香樟小苗,便顺手捡了回来种在山上,如今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手腕粗的大树。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带动下,昔日荒凉的小山坡,现在变成了花园,各种花草树木都有。“花千万元都打造不出来”,彭祥兵说。

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理解,油溪桥村最有感悟。“只有生态环境搞好了,才能发展我们的村级产业。”彭育晚说,村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用时间“累”出来的。经过十几年的植树,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村里面已经面临无地可栽的窘境,“仅2018年就拖了几十车黄土回村,在石头山上种植水蜜桃”。

油溪桥村在没有单位挂点、领导驻村,没有大规模财政集中投入的情况下,却成为了“村在景中,屋在树中,路在花中,人在果中”的“生态旅游村庄”。如今,油溪桥村乡风文明,村民富裕,党建有活力,河道、村主干道及游道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花草环绕,荒山荒地花果飘香,每天吸引来自湖北、浙江等全国各地10余个团队来参观、考察、学习。

彭育晚。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fengshui/118145.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