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油山小产权房,油山为“游”山

油山在哪?油山在南雄县(今南雄市)东北部,大庾山脉的东段。

导航一查,傻眼没有,出现2个油山镇,一个江西信丰、一个广东南雄,哪个先哪个后?从神话传说起源和县志都是南雄油山镇占得先机,我们不展开讨论,这事留给砖家和水军。

油山矗立在广东省南雄和江西省信丰、大庾之间,与广东的南山、北山联成一脉。距南雄城东北约160公里处。《南雄县志》记载:油山海拔1073米,东行有穆公寨(海拔789米),南行有西厢寨(海拔965米)、琵琶寨(海拔938米),西行有梅岭、仙人岭(海拔756米)等山岭。

结合图文可以得知,油山是处于信丰、南雄和大余之间,海拔最高,东西走向,山形完整。山体由砂页岩组成,土壤为山地黄壤,海拔800米以下是红壤。周围盛产竹木。有两条公路均可攀登油山顶,极目眺望赣州、南康、大余、信丰等县市。

读者怕要说了,你卖啥关子哟?到底说哪个风景区啊。说信丰江南第一塔?脐橙先祖?还是大余丫山牡丹亭?难道又想起了帽子峰和那个银杏姑娘。

中国的地名都有来历。但每个地名都出名,这很难也不可能。而油山,因为她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且风景如画,可谓闻名遐迩。还有人称"油山是一杆不倒的红旗"。

油山是一座"秀色可餐"的山。她群山突兀,高数百仞,有的像观音,有的似石羊,有的如笔架,有的若山鹰,气势雄伟,景象万千。因此,人们称之为"油山耸翠"。据史料介绍,清代孔毓炎曾写过一首描述油山的诗:"油山如画翠连天,数染青云草染烟。百尺松衫倚屏列,一庭佳气荫阶前。"油山旖旎风光可见一斑。

油山又是一座"红色"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了南雄、信丰、南康、大庾,以油山为中心组织了信庾雄县委,开展了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等斗争,配合中央苏区创造根据地,向广东、湖南方面发展,打通与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联系。红军长征以后,这里成立了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935年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展开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油山为中心的雄、信、余、康边这个粤赣边最大的游击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

长年油山之名默默无闻,但一段红色的历史,让油山闻名于世。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刘建华等同志留在以油山为中心领导了艰苦卓绝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他们依托高山密林,在人民群众支援与掩护下,与国民党军和地方当局实行的军事清剿、政治清剿、经济清剿进行斗争。由于采取相应的斗争策略和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广大游击战士的英勇奋斗从而渡过了种种难关,使红军游击队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

位于在油山镇上乐村的上乐塔就见证着当时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卓越。上乐塔系六面五层砖塔,对角距3.16米,每层有一真门,其余五面隐出假门。塔内有螺旋形上升阶梯,可登塔顶,塔顶封盖。塔身每层有两座小神龛置放木雕菩萨,塔身略向东头倾斜。小巧玲珑,造型美观。

今天,我们穿越回到那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4年夏天,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重兵压境,已成铁桶合围之势。手握红军指挥权的李德、博古仍在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则被排挤出了领导层。

蒋介石改变了前四次“围剿”时长驱直入的战法,在苏区周围筑下碉堡三千多个,以五十万大军步步为营,逐渐推进。1934年4月,敌军占领广昌,敲开了中央苏区北大门。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

大家都知道,大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物产匮乏,国民党经济封锁,税捐加重百姓外逃、敌强我弱等等。

长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的。

既然已经决定开始长征,谁转移,谁留下,便成为一个迫切且重要的问题。不过,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计划和准备工作都是保密的,相关重大决策仅限于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讨论决定,一般中下级干部并不清楚。

至于高级干部的去留,完全由“三人团”决定,事实上由博古一人决定。谁都清楚,跟着大部队转移,还有活下来的机会,可如果被留在中央苏区,面对的就是蒋介石数十万精兵的团团包围和疯狂剿杀。

简单地说,走出去是凶多吉少,留下来是九死一生。

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第一个被考虑留下的,是项英。委任他为中央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无论党、政、军,他都有多年的全面工作经验,能够主持留守大局。临危受命,项英的回复是,坚决服从安排。

第二个被列入留守名单的,就是当时战伤未愈的陈毅。

在农舍改造成的病房中,躺在床上的陈毅见到了前来探望他的周恩来。陈毅心里清楚,这位老战友在百忙之中来医院,除了给自己送来发电机、为手术做准备外,一定还负有政治使命。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极力控制住感情,风趣地说:“你们就要走了,快对我说说悄悄话吧!”

周恩来首先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意见:“你是高级干部,本来应该把你抬走,因为你在江西搞了七八年,有影响,有名望,又懂军事,中央走了,不留下你无法向群众交待。”随后,他又向陈毅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你留下来参加以项英同志为首的中央分局的工作。同时,由你出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之职。你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意见!”陈毅的回答干脆利落,还不忘补充一句,“革命本来就是艰险的事。”

在决定谁走谁留时,博古等人带有强烈的宗派倾向,那些他们认为有“右倾”错误、不执行中央路线的人,都被乘机甩掉,留在苏区打游击,如瞿秋白、何叔衡、毛泽覃、贺昌、刘伯坚等人。

最初,他们连毛泽东也不准备带走,打算把他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还是周恩来、朱德等人一再坚持,说毛泽东既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又是中央红军的主要创建者,在军队享有很高的威望,应该随军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才被列入了长征名单。

红军主力转移后,蒋介石大军压境,要“斩草除根,掘地三尺,绝不容赤祸死灰复燃。”昔日红都瑞金,满目疮痍,“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留在根据地的部队约1.6万余人,加上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中央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项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等领导。

依据中央2月份发来的电令,留守部队已化整为零,队伍分散,机关分散,分9路陆续突围,进山打游击。瞿秋白就是在突围过程中被捕牺牲的。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也在突围时牺牲。当时,毛泽覃和游击队战士在瑞金附近的一处土房中驻扎。黎明时分,负责警戒的战士睡着了,被敌人巡逻兵发现。战士供出毛泽覃就在附近。年仅30岁的毛泽覃掩护其他人离开,自己被敌人击中牺牲。今天,那处村落被命名为“泽覃村”。

9路突围,最终只有4路成功。

到3月,苏区的部队只剩下项英、陈毅、贺昌率领的红24师70团和中央军区直属队。他们决定将部队分为四队,穿过会昌封锁线,往福建长汀地区突围。

此刻,长征的红军主力已进入云贵边界,穿梭在崇山峻岭、雨烟雾瘴中。电台的联系一直叫不通。

3月9日17时许,瓢泼大雨落下,中央终于回电了。但密码已换,无法译出电文。陈毅、项英只好将电台掩埋,烧毁电文,开始突围。

这封没有被译出的电文,是中央和留守部队最后一次通电。直至红军长征结束,落脚延安,留守部队仍未能与中央取得联系。

在等待中央回电时,贺昌率领先头部队开始渡河,进入天门嶂。

山高林密,被敌人重兵包围。双方交火,狡猾的敌人立刻发现红军行踪。

贺昌负伤,敌军逼近,高呼:“抓活的!”贺昌,这位在南昌起义部队中曾与陈毅共同战斗,担任过党的中央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年仅29岁的年轻人,举起枪,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呼:“红军万岁!”

项英和陈毅率领着部队突出了重围,转战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的赣南油山地区,以这里为中心,艰难困苦不亚于长征的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开始了。

项英、陈毅和游击队员们潜伏山中,如野兽一般地生活。

项英和陈毅的身体都不适合游击战。项英是高度近视,还患了夜盲症;陈毅伤势未愈,伤口化脓,二人搀扶着,穿行在山岭密林间,他们不敢停下来,不敢在同一个地方过夜,甚至不敢高声说话,他们放轻脚步,不敢踏平青草,他们要掩盖一切痕迹,因为敌人可能就在身后几公里的地方。

为消灭南方的剩余革命力量,蒋介石专门召集汤恩伯、余汉谋召开联席会议,对红军游击队实施残酷“围剿”。

1935年10月,敌人利用叛变革命的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设下圈套,诱杀了北山游击队60多人,逮捕了30多人,是为“北山事件”。它使游击队受到严重损失,项英、陈毅在这一事件中险遭不测。

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国民党军叫嚣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掘地三尺困死游击队。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赣南地下党组织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将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由游击队捡取。春末夏初,陈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他说:“打游击,是老百姓千方百计地支持了我们”。同时,他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游击战争纪实》(新中国成立后经作者修改更名为《赣南游击词》)。寥寥数语,便可知斗争环境之残酷和陈毅等革命者理想信念之坚定。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天明。几番梦不成。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陈毅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保持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一部分人的悲观动摇,他讲到:我是不能走的。你们全走了我也不走,我一个人还要干。

有兴趣还可点击:主题诵读|赵旭:赣南游击词

打游击时,断粮是常有的事。即使有粮,因为整天转移也没有时间煮,而且煮饭又怕冒烟被敌人发现,从领导到战士只好吃点野菜野果充饥。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甚至两三天也吃不上。有一次,陈毅和敌人猝然遭遇,他伏在茅草丛里,只能爬到水沟里喝点水,嚼点野草,连续三天没有吃饭。

衣服添置非常困难,住宿条件就更差。项英曾告诉斯诺,一套棉布军装,他穿了两年。晚上,不脱衣服,也不脱鞋,只要稍有动静就立刻转移。房子自然是没有的,只能倚着大树睡觉,下雨就把伞撑起来,背靠背坐着睡。有石洞的地方,就在洞里过夜。游击战士们就这样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了无数的风雪之夜。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只进过两次房子。真是:“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1936年冬,陈毅在游击战中经历了最为惊险的一次生死考验,由于叛徒出卖,他和项英等人在梅山的住地迅速被敌人包围。敌人以五个营的兵力在梅岭展开地毯式搜索。陈毅等人不得不昼伏草丛,夜间转移,他们没有粮食,靠着吃野果、野菜在寒冷的树丛中撑了20多天,情况危在旦夕。

期间敌人放火烧山,陈毅做好了牺牲准备,压在心头许久的思绪顷刻迸发,写下了“绝笔”诗《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其实,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围才算解。1937年7月底,全面抗战爆发后,南康、大余、信丰、定南各县国民党县长被迫联合发表《告中共同志书》,欢迎游击队下山谈判。于是陈毅决定派代表下山谈判,大余县等七八个县县长摆出军乐队隆重欢迎。他们盛赞游击队说:“共产党是抗日的,是爱国的,我们要合作抗日。过去‘剿’你们是错误的。”国共达成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国解放后,陈毅修改《梅岭三章》诗稿,将“人间遍种革命花”改为“人间遍种自由花”。这三首诗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冲天豪气,壮志未酬的革命情怀,鼓励战友继续战斗的满怀激情和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几十年来,教育和感染了无数共产党人。

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领导干部何叔衡、古柏、阮啸仙、贺昌、万永诚、毛泽覃等先后英勇牺牲。瞿秋白、刘伯坚等被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保存了革命力量,坚持了游击根据地。

全国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保存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成为活跃在大江南北抗日前线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南方红军游击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各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85.com/zhuangxiuzhishi/114980.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